“黄金产业”的领跑者—暨兴安盟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徐万陶
曾经的一个梦想——“让本地人种上‘本土’的种子。”从此使他走上了玉米育种的道路;曾经的一份执着——“要推广玉米新品种,也因为我更了解它们。”让他开始了漫漫创业路;积聚的一份感恩——“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我要回报社会。”让他开始“乌鸦反哺”,奉献赤诚。他就是内蒙古丰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徐万陶。 上世纪90年代初,徐万陶开始涉足玉米育种,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他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他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中早熟系列玉米品种,他的公司生产的兴垦系列玉米种子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新疆等省区,使兴安盟这个曾经全靠外调玉米种子的地区变成了调出地区。…… 一个梦想:本地育种从零起步 徐万陶196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1982年从呼伦贝尔农垦局调入兴安盟农垦局工作。他发现兴安盟的农业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然而生产中的当家品种都是从外省区调入的,花钱多不说,丰产性、品质、综合抗性、适应性均不尽如人意,尤其生育期偏长、成熟不好,很难适应兴安盟的气候、自然条件,极易形成“水苞米”,每年春天,粮库院内、马路上晾晒的带冰坨子的“水苞米”成了兴安盟一道特有的景象。徐万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搞玉米育种的想法…… 手中一粒“自交系”没有,头脑中玉米育种知识也近于空白。1989年,徐万陶一切从头开始,一切从零起步。没技术,他就没日没夜的学习充电,补充知识。没材料,他就从市场上和一些公司收集一批当时最好的品种和半成品,组成“综合种”群体选系、二环系选系,一环系选系和国外杂交种选系等开始育种研究工作。每一份材料的选择、鉴定他都亲自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做详实的记录,然后整理分析。有时一个数据或一个材料的特征、特性记载不确切,天晚了不吃饭打手电他也要到田间重新调查核对。他告诉记者,每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不能过夜,灵感一来就必须马上行动,否则稍纵即逝。 1996年,徐万陶又在海南三亚市南滨农场建立了玉米繁育基地,每年夏季顶着酷暑在北方搞育种和种子繁育,冬天又飞抵海南顶着烈日进行南繁加代。乌兰浩特的家几乎成了他不常住的“旅店”。当时他的老伴儿数落他:“老徐呀,你还是这个家里的人吗?”暑去寒来,凭借扎实的功底、超人的毅力和对玉米育种的灵感,徐万陶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自交系选育的路子。 那是1998年深秋时节,徐万陶坐汽车去呼伦贝尔的牙克石办事。当他途经乌尔其汉看到一农家院内种有当地火苞米,于是,停下车来,他走到玉米地里细心观察,向农户家里打听玉米收成怎样。并从这家农户带回来一穗玉米。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穗来自北方高寒地区的普普通通的玉米,竟让他潜心培育了八个年头研发出一个极早熟玉米自交系,培育出极早熟玉米新品种(丰早303),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丰垦种业公司拥有自交系材料3000余份,从1999年,他培育出的第一个品种兴单5号开始推向市场,到2010年3月,又相继推出兴垦2号、兴垦3号、兴垦4号、兴垦5号、兴垦6号、兴垦7号、兴垦9号、兴垦10号、丰垦008和丰早303共11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兴垦3号和兴垦10号还于2006年同时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国审品种,这是全区唯一具有两个国审品种的种业公司。 一份执着:开始创业征程 1999年,徐万陶已经57岁,按理说,本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只需把手里培育出的新品种卖掉,再加上退休工资就足够安享晚年了,可他却说:“培育出的新品种就像我的孩子,搞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推广它们,我也知道老来创业不容易,可只有我更了解自己培育出的品种情况。”就在这一年,徐万陶开始主持成立兴安盟农垦种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内蒙古丰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玉米选种、生产、加工和销售。民营公司成立之初,没有经费,他拿出自己的工资和“家底”,加上儿女资助,朋友求借,同事相帮,去银行贷款,终于把公司成立起来。在公司发展定位上,徐万陶并没有头脑一热,拍拍脑门就干,在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分析后,他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利用本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条件选育出“乡土”品种,实现“你有的我不再去做,你没有的我一定要有”的育种战略上,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公司成立头一年销售种子2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0.9万元,随着兴垦3号、兴垦10号等兴垦系列的推出,到2008年销售种子768.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500.6万元。员工收入从1999年的3120元/人·年,2009年达到6.0万元/人·年。 十年磨一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他创建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自治区级玉米育种基地,他主持的中早熟玉米育种工作先后获得多项表彰,他创办的种业公司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自治区龙头企业,先后被自治区科技厅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民营企业”,自治区级“诚信单位”,兴安盟“十佳诚信企业”等,他的成就也使他在我国玉米育种界占有一席之地。曾经有一家种业老板拟出资一千万元控股他的种业公司,被他拒绝了;另一家种业公司老板出资一千万元要买断“兴垦3号”,也被他拒绝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佟屏亚评价丰垦种业公司是“内蒙古草原升起的一颗种业新星”,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和玉米节活动上赋诗赞曰“十年磨一剑,丰垦种业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早熟品种挑大梁”。 据了解,截至2009年,仅兴垦3号已累计推广2200多万亩,促进农民增收35.6亿元。
一份感恩:致富不忘回报社会 徐万陶常说:“没有国家的强大和稳定,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没有亲朋好友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不想把掌握的这点育种知识白白带走,我只想尽点绵薄之力,为兴安盟的农业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儿。”他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叶双虎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是布敦化牧场二队职工,1994年,徐万陶发现他对种子生产很感兴趣,就把他调到玉米育种试验站工作,手把手教他玉米育种和试验田管理,经过徐万陶的传、帮、带,叶双虎不仅获得了大专文凭,还在玉米育种和试验田种植管理方面成为一名出色的好手。对公司员工,徐万陶也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传授。一次选送10名员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进修,并且均获得本科或大专文凭。平日里徐万陶还准备不少和玉米育种、丰产栽培的刊物和书籍供大家学习,书籍不够就到印刷厂翻印,做到人手一册。夏季他还常把员工带到育种基地进行田间讲解。2005—2007年连续3年斥资80余万元,与盟农技推广站联合开展兴垦3号和兴垦10号创高产活动,用于表彰农民和科技人员。 2006年,徐万陶的公司开始开展玉米品种展示活动,每年8月至10月,来自各地观摩学习的人员不计其数。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已累计接待各地来观摩学习的人员293批次,共1552人,最多一次一天就接待到访人员4批,他从早上接待到下午四点多钟,凡来观摩学习的,他都能根据来人的不同地区、对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同要求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如此,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带领他的19名员工先后为印尼海啸、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助失学儿童、布敦化救灾、危房改造等累计捐款33万余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徐万陶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在三至五年内,让兴垦系列种子在兴安盟、在东北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里开花结果,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
|||